龍門山南段構造變形與演化.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龍門山北起廣元、白水地區(qū),南接天全、瀘定一帶,全長500 余公里,寬約30-50公里,呈北東-南西向展布于四川盆地與松潘-甘孜褶皺帶之間。向北與昆侖—秦嶺東西向造山帶斜向相接,向南與康滇南北向構造帶相連。常根據沉積和構造差異,可將龍門山分為南段、中段和北段,綿竹市漢旺以北稱為龍門山北段,都江堰市以南稱為龍門山南段,其間為龍門山中段。龍門山斷裂帶現(xiàn)今仍為構造活動強烈地帶,歷史上曾多次發(fā)生大的地震,為我國重要的地震帶,自公元1169年以來,

2、共發(fā)生破壞性地震26 次,其中里氏6 級以上地震20 次。特別是2008年5月12日在龍門山北川-映秀一帶發(fā)生了里氏8.0 級地震即汶川地震,更加表明龍門山斷裂帶的活躍程度。為達到防震減災的目的,對龍門山進行深入研究顯得非常必要。作者通過南段的懷遠和雅安兩條實測構造地質剖面,應用傳統(tǒng)的構造解析法,結合構造帶的分帶討論思想,對野外實測的褶皺、節(jié)理和斷層等構造變形要素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出各構造帶的變形和應力序列。中央斷裂帶構造變形次數達10

3、 次以上,其中以NW-SE 逆沖最多,部分為左旋或右旋;飛來峰構造變形序列達5 次左右;前山斷裂帶的構造變形序列較少,約5 次以上,大約有3 次是在喜山期發(fā)生的。 以構造變形序列分析結果為基礎,結合部分顯微構造分析、斷裂填充脈的包裹體和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前山帶的裂變徑跡分析,再參考前人的研究資料探討龍門山南段的構造演化歷史??偟恼f來,龍門山南段經歷了震旦紀以前的基底形成階段;震旦紀-中三疊世的被動大陸邊緣階段,主要發(fā)育一系列正斷

4、層;晚三疊世以后,特提斯洋開始閉合,龍門山由揚子地臺的穩(wěn)定大陸邊緣開始隆升成陸,并開始褶皺成山進入隆起造山階段,構造變形開始復雜化;燕山期主要表現(xiàn)為區(qū)域隆升,是繼承了印支期的隆升運動;喜山期是龍門山構造格局定型的階段,推覆構造與滑覆構造同時發(fā)育,喜山早期該區(qū)構造活動不強烈,在5-6Ma之后進入快速隆升時期,構造運動變的非常強烈。 龍門山的構造運動具有由北向南逐漸遷移的趨勢,雅安剖面的構造變形要比懷遠剖面的同類型變形晚一步;中央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