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淺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對政府行為的影響</p><p> 【摘 要】將儒家思想奉為主流正脈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對中國當代社會以及政府行為產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文章旨在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特征的基礎上探討其對政府行為的影響。 </p><p> 【關鍵詞】傳統政治文化;政府行為;影響 </p><p> “政治文化
2、”一詞的首次提出是在美國學者阿爾蒙德的《比較政治體系》。他在書中將政治文化界定為“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tài)度、信仰和情感。”我國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出發(fā),結合我國的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更傾向于將政治文化定義為“政治文化就是一個國家的個人和團體,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和一定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關于國家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和政治心理傾向的總和?!本d延千年,立于小農經濟、封建宗法制度、儒家學說而形成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沉淀在
3、每個人的心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制約著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構建,個體及政府的政治行為。 </p><p> 一、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及政治行為內涵解析 </p><p> ?。ㄒ唬┲袊鴤鹘y政治文化的內涵 </p><p>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指的是中國特有的、在過去產生的、經歷了歷史的社會化過程、至今仍在政治生活中有影響的東西,是積淀于中國民眾心理層面上的政治價值與習慣取向
4、,是中國政治物體和政治運作的觀念依托。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文化的學者更為具體的解析這一概念,他們認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特指我國發(fā)軔于夏商周三代,定型于秦漢,發(fā)展于唐宋元明清,終于新中國成立這一漫長歷史時段,主體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政治文化。 </p><p> ?。ǘ┱袨榈暮x </p><p> “政府行為”一詞在各種文獻中運用較頻繁,但并無統一、權威的解釋。眾多學者
5、似乎并未將其作為一個嚴格的學理性概念,一般泛指“政府的行為”,政府行為是圍繞著政府權力的運用而展開的社會活動,它包括政府統治和政府管理。 </p><p> 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征 </p><p> ?。ㄒ唬嗤偷恼挝幕?</p><p> 古代的統治階級認為:君權天授,他們的權威是與生俱來,上天賦予,不受限制的?!捌仗熘拢峭跬?;率土之濱,莫非王
6、臣”,封建的統治者的權力可以延伸到社會生活的任何方面和一切角落。與此同時,相伴而生的封建大家長制和等價觀念同儒家的倫理學緊密結合,整個中國從上到下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支配和服從、主導和依附的嚴密的等級鏈條。漫長的封建歷史和日漸完備的封建制度使這種絕對的權威觀念和尊卑意識深入人心,使得權威型的政治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最為突出的表現。 </p><p> (二)人治型的政治文化 </p><p&
7、gt; 傳統政治文化奉儒家思想為主流正脈,儒家十分重視貴族個人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他們認為政治的好壞主要取決于統治者。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這種相信人性本善,寄希望于統治者道德的高尚的思想與西方政治哲學中堅信人性本惡思想的不同,就形成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即人治治國和法治治國。然而人治治國的理念很容易造成統治者權力不受約束,同時又會促使被統治者產生清官期盼情結。 </p><p> (三)倫理型的政治文化 &
8、lt;/p><p> “仁”學思想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孔子從“以仁為本”的追求中,不僅構建了仁者愛人、內圣外王的個人政治價值體系,而且從治世的現實需要出發(fā),以教化人民、規(guī)范社會為主旨,使仁學直接為維護封建政治秩序服務。仁學由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范疇向封建社會各個領域的擴散和滲透,為傳統的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奠定了深厚基礎,為封建社會的集權統治和禮治政治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而使以儒學道德價值體系為核心的倫理型政治文化成為中國傳統
9、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p><p> (四)“權力本位”、“官本位”情結嚴重 </p><p> 權力本位的形成是由于以皇權為尖頂的金字塔型官僚體系按權力大小和官位高低進行資源分割和分配,社會地位的排定,因此在社會成員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權力崇拜意識和官本位思想。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維持統治秩序,往往重禮而輕法,將君主神化,凌駕于律法之上。處于長期政治壓迫思想文化壟斷的封建社會的民眾,其
10、傳統道德心態(tài)和深入骨髓的尊卑意識是培育官本位的土壤。在傳統政治文化的熏陶下,民眾習慣于能忍自安,在安于本分的現狀中以求自保,寄希望于明君、清官的出現。 </p><p> ?。ㄎ澹┲杏褂^念和明哲保身意識深入人心 </p><p> 中庸思想為孔子所提倡,既是觀念形態(tài)上一種認識問題的思維方法,又是一種具有實踐價值的行事做人原則。它教導人們在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時不能極端,走調和折中的道路,遵
11、守三綱五常規(guī)范,達到中立、中和的道德心境和狀態(tài),以安定封建統治秩序。以中庸思想駕馭政治領域,反作用于文化范疇,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中”、“庸”的意識形態(tài)。中庸思想掩蓋了統治階級與民眾之間的利益沖突和階級壓迫,與此同時,它又調和了尖銳的階級矛盾,維護了封建社會的正常運轉,鞏固了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統治。 </p><p><b> (六)大一統思想 </b></p><p
12、> 儒家學說為封建統治者所推崇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它從精神層面上統一了人們的思想,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觀念與民族精神,同時也帶來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種凝聚力的外在表現就是大一統觀念。大一統的政治理念是與封建專制制度相聯系的,封建專制制度強調的是獨裁,同時,這一思想也對社會的個體產生影響,強調個人必須適應社會,關注整體利益。中國歷史上歷經四分五裂的春秋戰(zhàn)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等四分五裂,割據動蕩之后,分久必合的傳統也是大一統思想的產物
13、。大一統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思想基礎。 </p><p> 三、傳統政治文化對當代政府行為的影響 </p><p> ?。ㄒ唬┱袨橹械耐嘀髁x </p><p> 儒家政治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礎和核心,具體表現為皇權主義、等級觀念等,強調國家高于個人、權威高于自由、責任高于權利,表現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就是要求人們尊重和
14、服從權威。權威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實踐,按照康曉光的表述,具有以下要點:“在新體制下,中共仍然堅定地壟斷政治權力并且嚴厲控制公共領域,但是與毛澤東時代的集權主義體制不同的是,它不再試圖控制人們生活的每個方面。鄧小平制定的‘黨的基本路線’集中而準確地表達了這種權威主義的精髓,即在保持一黨領導的同時,推進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權威主義政治對政府行為影響的突出表現在容易滋生腐敗,權威主義政治是以高度的集權為特征的,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在一個人或少數
15、人的手中,而又缺乏對權力的強有力的外在監(jiān)督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 ?。ǘ┓找庾R淡薄,“官本位”思想難扭轉 </p><p>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整個社會依照按權力大小、社會等級來排定社會地位,官本位思想、盲從觀念等皆以此為根源。儒家的傳統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體系是培育官本位的土壤。在傳統政治文化的熏陶下,人們把“致仕”作為實現自身利益的途徑,通過入仕、做官來掌握一定的權力,實現自己的抱負,贏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時至
16、今日,受到傳統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影響,政府中各級官員,依然比較注重等級級別,也在潛意識中服從這種等級,服從權威。官員們更多的在意升遷和政績,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社會地位的評價,而這種評價往往是集中于行政級別和財富多寡等方面,而不是此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對人民服務的多少。在這種“官本位”思想作用下,官員的服務意識淡薄,難以從群眾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做到真正的服務人民。 </p><p> ?。ㄈ┤酥蝹鹘y下的腐敗滋生
17、</p><p> 人治是中國政治統治的歷來傳統,但同時,人治文化也是腐敗盛行的主要根源。在人治體系中,監(jiān)督機制的不健全使得對官員的政治行為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和制約,而對權力的崇拜和追求,會使得當權者以權謀私,為所欲為,無權者千方百計謀權奪利。而時至當代在政府行為的執(zhí)行中,中國特殊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使得干部的官本位觀念突出,官僚作風掀起,容易導致的腐敗,行賄受賄之風大肆盛行。 </p><p&
18、gt; ?。ㄋ模┱珓杖藛T選拔、任免、提升深受宗法制觀念影響 </p><p> 宗法制以血緣為紐帶,重視家庭家族利益,維護家庭人倫關系的倫常道德,它更多的強調的是倫理、道德的約束作用,而忽視了政治制度和法律建設。作為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由宗法制派生衍化而來的社會心理,使中國人形成了注重親情的傳統美德,但是在政治生活領域,高度重視血緣、裙帶關系,必然會滋生諸多的貪腐行為和許多不良習氣。時至今日,宗法制封建
19、思想仍然盤踞在許多人思想之中,在政府工作中搞小團體,拉幫結派,排斥異己,培植親信,一人當官,家人親友“雞犬升天”。再甚者以權謀私,違背政策和原則,任人唯親,以個人好惡和關系親疏決定干部的任命和提升,甚至通過個人權力影響,為謀求個人的利益去干預司法公正等等。 </p><p> ?。ㄎ澹┱袨榈恼壑袃A向和外交行為的柔和傾向 </p><p> “中庸”基本原則是適度,恰到好處追求中常之道
20、,內外協調,保持平衡,不走極端,時至今日這種思維方式在政府行為中仍發(fā)揮重大影響。“調和”、“中庸”之道, 追求社會整體的同一性和平衡性, 達到社會政治秩序的正常運行。當今政府的出臺的縮小收入差距、社會保障制度等各項政策措施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中都不乏中庸思想的滲透影響?!爸杏埂彼枷敕从吃谔幚韲遗c國家之間的關系中, 則希望國家之間要做到“和而不同”。既加強與其他國的交流合作,同時又要保持本國的獨立性,在保持自身及本民族個性與特征的基礎
21、上,與他國謀求一種內在的平衡,以達到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 </p><p> (六)反對分裂,倡導統一,集中力量辦大事 </p><p> 大一統觀念在維護國家統一, 反對分裂方面起到了獨特的作用。不但在歷史上秦一統六國,元擴展疆域,清收復琉球等重大歷史事件上能看到著大一統思想,當代香港澳門回歸,臺灣問題上中國政府倡導團結,力主統一的政策中也少不了大一統觀念的滲透。除了倡導統一外,在中
22、國歷史上上下協調,舉國合作的例子也不乏少數。歷史上造福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舉世聞名的長城,當今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沒有大一統局面,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府力量作為后盾,沒有國家政權的統一組織協調,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仔細推敲不難發(fā)現在這些集全國之力辦大事的背后不難發(fā)現大一統思想的影子。 </p><p><b> 參考文獻 </b></p><p> [1]
23、 王滬寧.比較政治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p><p> [2] 馬慶鈺.告別西西弗斯――中國政治文化分析與展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p><p> [3] 王衛(wèi)國,鄭嚴達.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政府行為的影響[J].中國商務,2009(6). </p><p> [4] 李文冰.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兩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對憲政的影響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建筑空間的影響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
- 簡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對項目組織行為的影響.pdf
- 淺析中國文化和審美對中國傳統窗式的影響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影響
-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當代政治文明建設的影響.pdf
- 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政治制度和個人的影響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室內設計的影響
-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特征、影響和改造.pdf
- 淺析中國傳統庭院建筑的藝術特征
- 淺析中國傳統行政文化對當代行政管理的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及其當代價值.pdf
- 周公政制設計研究——兼論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pdf
- 中國傳統政治的文化解讀.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