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的臨床應用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顱內動脈瘤病人的臨床資料分析 目的: 探討和歸納不同部位、不同類型頸動脈瘤的發(fā)生比例、影像學特點及臨床表現(xiàn),對動脈瘤分類方法進行系統(tǒng)理論化,總結出不同部位、不同類型顱內動脈瘤的、栓塞技術要點、動脈瘤大小與栓塞材料之間的相關性,并推廣應用于臨床,同時建立有自己治療特點的顱內動脈瘤病例組。隨訪部分血管內栓塞治療病人的術后近期及遠期效果,提出這組接受血管內治療病人的總體評價。為下一步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方法:

2、 全面回顧自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6年間,收治的343例顱內動脈瘤病人的臨床資料,將其按不同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并對以下內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男女比例、發(fā)病年齡、首發(fā)癥狀、出血次數(shù)、兩次出血間隔時間、CT或MRI表現(xiàn)、入院時H-H分級、動脈瘤大小、栓塞材料及長度、栓塞密度(%)、術中并發(fā)癥(包括術中Coil逃逸、栓塞相關性血栓栓塞和術中動脈瘤破裂)、SAH后腦積水、住院天數(shù)、出院時改良Rankin評分、DSA隨訪次數(shù)、隨訪間隔

3、時間(m)、栓塞后復發(fā)、1年后改良Rankin評分。并對以上內容進行Excel制表討論分析。全部數(shù)據(jù)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 結果: 該組數(shù)據(jù)來自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6年間,收治的343例顱內動脈瘤病人的402個動脈瘤臨床資料,其中男146例,女197例,男女比例為2:2.7。男性平均年齡45.05歲,女性平均年齡50.94歲,男女共同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8.58歲。其中多發(fā)動脈瘤為48例,女34例,男14

4、例,男女比例為1:2.4,而有3個以上動脈瘤的病人中,男1例,女9例,男女比例為1:9。頸內動脈各段和后交通段動脈瘤202例,占了總數(shù)的50.25%;前交通動脈瘤112例占27.86%;大腦前動脈瘤14例占3.48%;大腦中動脈各段32例占7.96%;椎基底動脈系42例占10.45%。本組資料小動脈瘤占過半數(shù)203例,為50.50%;中等大小動脈瘤為166例,占41.29%;大動脈瘤19例,占4.79%;巨大動脈瘤14例,僅占總數(shù)的3.

5、48%。 進一步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顱內動脈瘤病人的臨床癥狀與動脈瘤的大小位置相關,即動脈瘤越大,對局部的壓迫越明顯,臨床癥狀就越典型。另外,在栓塞密度為Ⅰ°的不同大小動脈瘤中,彈簧圈的長度可以用四倍數(shù)方程來計算。 結論: 該組顱內動脈瘤病人的臨床資料有其自然隨機性,其基本特征的統(tǒng)計結果與權威文獻報道的大宗病例結果接近,依據(jù)這組資料得出的統(tǒng)計結果是可信的。該文對動脈瘤的大小進行了重新界定,并對動脈瘤的栓塞程度進行了新

6、的分度,并由此得出一個簡化的四倍數(shù)方程,為臨床上安全有效的動脈瘤栓塞治療提供了數(shù)據(jù)依據(jù)。 第二部分DSA影像資料分析評估顱內動脈瘤內血流動力學變化 目的 建立一種數(shù)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評估顱內動脈瘤內血流變化的新方法。通過對不同大小的顱內動脈瘤腔內的血流速度進行比較;對動脈瘤栓塞過程中載瘤動脈和瘤腔內不同部位血流速度的變化評估,從影像學角度提出動脈瘤栓塞后復發(fā)的可能原因,為動脈瘤栓塞治療提供理論參考

7、 方法 該文將15例病人的15個動脈瘤的DSA影像資料存入個人計算機內,然后,測出圖像中每一像素隨時間變化的密度值,并繪成時間-密度曲線。再將時間-密度曲線以最小二乘逼近法擬和1000次得到擬和后的雙指數(shù)曲線。我們間接的用雙指數(shù)曲線流入系數(shù)代表血流速度,并將每個像素不同時段的灰度值賦予不同偽彩,這樣可以直觀的比較栓塞治療過程中,載瘤動脈和瘤腔內不同部位血流速度的變化。對治療過程結果做出評估。并對動脈瘤栓塞后復發(fā)原因作出分析。

8、 結果 研究發(fā)現(xiàn),瘤腔內血流速度ACKa與動脈瘤大小呈負相關,即動脈瘤越大,血流速度越慢。瘤腔越小,瘤腔內血流速度越快。在彈簧圈栓塞過程中,動脈瘤中心區(qū)的血流速度會逐漸減慢。同時還觀察到,瘤腔較大的動脈瘤,不全栓塞時,殘腔內血流速度有時會加快,這可能與動脈瘤的復發(fā)有關。 結論 應用現(xiàn)有的設備,可以直觀地觀察到腦動脈瘤內的血流分布情況,以及栓塞過程中的血流變化。這一方法可以用于評估動脈瘤的自然轉歸、栓塞治療效

9、果,并能對動脈瘤的復發(fā)原因做出部分解釋。 第三部分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技術的臨床應用評價 目的: 探討和總結臨床常用的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技術方法,介紹GDC栓塞的相關知識,依據(jù)現(xiàn)有臨床資料客觀評價各種栓入材料的特點,介紹載瘤動脈-瘤頸重塑技術,并將其系統(tǒng)化、理論化,為以后的臨床工作提供理論支持。 方法: 該部分內容將依據(jù)臨床資料,著重總結和分析以下三項關鍵應用技術。一以GDC為標準探討動脈瘤血

10、管內栓塞相關技術。包括微導管塑形、示蹤導入以及術中穩(wěn)定等方面技術;二是不同的栓塞材料的適用技術。通過對本組病人的回性總結,評價不同栓塞材料應用的適應征,提出各種材料置入的不同技術點。三是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中的載瘤動脈-瘤頸重塑技術。依據(jù)相關資料分別對經典Remodeling技術即球囊和Coils、Neuroform和Coils、球囊和Onyx、Stent+球囊和Onyx、Coils+球囊和Onyx以及帶膜支架(coveredste

11、nt)橫跨瘤頸技術在寬頸動脈瘤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客觀評價,提出載瘤動脈重塑技術應用的新理念。 結果: 該組病人中,年齡在60歲以上的前交通動脈瘤病人中,有50個動脈瘤接受了彈簧圈血管內治療,瘤頂上位的18例,前位的15例,下位的17例。前位和下位微導管理想到位率為100%,上位理想到位率為88.98%,2例未能到位。該組402個動脈瘤資料中,有303個接受了血管內栓塞治療,其置入的栓塞和支撐材料有10種,根據(jù)病情需

12、要,有的病人一個動脈瘤使用多種材料,逐一進行了統(tǒng)計。其中,使用彈簧圈栓塞治療的動脈瘤為277個見表1-13。寬頸動脈瘤病人的主要采用Neuroform和Coils技術,共10例,1例隨訪未見復發(fā)。 結論: 動脈瘤栓塞過程中,依據(jù)不同的血管走行個性化的設計微導管的置入角度,并保持術中穩(wěn)定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不同的栓塞材料各有其適用對象,也應做到個性化選擇,生物彈簧圈的優(yōu)越性仍待隨訪觀察。顱內動脈瘤栓塞的載瘤動脈重建技術不僅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