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中醫(yī)歷代經典著作如《靈樞》、《難經》、《標幽賦》都詳細論述了“得氣”和“氣至病所”與臨床療效密切相關。各種手法在激發(fā)和維持經氣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于各種手法是如何激發(fā)經氣的機制沒有明確說明?,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針刺得氣時往往引起局部組織的酸、麻、重、脹等復合的不愉快感覺,為多種組織感受刺激的結果。腧穴的得氣感可以形成于從皮膚至骨膜的所有組織結構中,包括游離神經末梢、肌梭、環(huán)層小體、克氏終球及關節(jié)囊感覺器等,這些組織結構是針感的物質基
2、礎。針刺得氣是通過針刺手法來實現(xiàn)的。通過不同手法得氣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但對其作用機理的研究至今尚未有肯定明確的答案。有人運用現(xiàn)代生物力學的手段,對不同的針刺手法用力學模型來描述,經過分析得出能量耗散效率最大的針刺頻率在0~8Hz最明顯,高于8Hz敏感性下降。手法運針頻率在0.6~1.8Hz范圍內,平均1.2Hz,此值具有生理意義。 手法和得氣與臨床療效的關系十分密切。恰當?shù)倪x擇針刺手法直接關系到得氣與否和得氣感的強弱。采用不同的
3、針刺操作手法可以促進得氣感的出現(xiàn),延長作用時間并達到補虛瀉實的效果。從穴位形態(tài)學和神經解剖學來講,不同的針刺手法會相對特異性的刺激一類感受器,從而引起不同類型神經纖維的興奮,產生不同的效應。通過不同手法得氣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但對其作用機理的研究至今尚未有肯定明確的答案。不同的針刺手法及提插捻轉的強度和深度,可以激活與穴位有關的各種神經感受裝置和各類不同直徑的傳入纖維,從而引起不同的針刺效應。手針刺激所引起的得氣感和電針不同,針刺效果也不
4、同。針刺手法多樣,不同的針刺手法用于不同病癥的治療,即使同一個穴位,因針刺手法的不同也會引起不同的效應。綜合以往的文獻報道,發(fā)現(xiàn)針刺手法和得氣與穴位相對應的節(jié)段背角神經元放電的關系很密切。我們猜想不同的刺激方式(手針、電針)作用于穴位產生不同的針刺效應可能是對穴位相應的脊髓背角神經元放電的影響程度不同所致。因此我們設計了以下實驗,試圖以腰髓背角神經元放電頻率為觀察指標,通過對足三里穴區(qū)實施不同的針刺手法(手針,電針)來比較各種針刺手法作
5、用足三里對腰髓節(jié)段背根神經元放電的影響,探討針刺手法與得氣的神經電生理機制;運用組織化學的方法觀察足三里感覺傳入神經元在背根神經節(jié)的分布、形態(tài)特征及其與不同針刺手法的關系。以期對不同針刺手法得氣機理的研究及針刺作用機理的研究提供新內容,對提高針灸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方法:1電生理學研究細胞外記錄腰髓背角神經元放電與手針和電針足三里穴的關系方法:選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體重300~350克。大鼠稱重后,腹腔注射10
6、﹪烏拉坦(1g/kg),將大鼠充分麻醉。將大鼠俯臥固定,手術暴露腰髓,在解剖顯微鏡下小心地將硬脊膜剪開后盡快滴38℃左右的石蠟油防止脊髓水分蒸發(fā)。將大鼠移到脊髓固定架上,用脊髓夾固定穩(wěn)妥。用推進器將灌流合格的微電極插入腰髓背角區(qū)域,距后正中溝旁開0.5~1.0mm,深度約在脊髓表面下500~1000μm。設置好記錄參數(shù)后進行記錄(采集頻率:20KHz,通道模式:生物電,掃描速度:20ms/div,靈敏度:2mV,時間常數(shù):0.002s,
7、濾波頻率:3KHz)。 記錄方法如下:①不做任何手法刺激,用推進器將微電極插入腰髓背角區(qū)域,待其放電穩(wěn)定后開始記錄20min作為基線。記錄生理狀態(tài)下腰髓背角神經元的放電,以2min為一個時間單位,每只動物記錄10個時間單位。②手針左側足三里(大鼠后肢膝關節(jié)外下方當腓骨小頭下約5mm處),直刺5~7mm,留針。用適當?shù)牧Χ忍岵迥磙D(平補平瀉法)2min后停止手針,開始記錄。以停止手針后2min為一個時間單位進行記錄,之后休息5mi
8、n待其恢復到基線水平,重復手針刺激,再次以停止手針后2min為一個時間單位進行記錄,如此重復進行記錄,每只動物記錄10個時間單位。每只動物做非穴位(旁開5mm處)對照,也以2min為一個時間單位,記錄10個時間單位。③休息約30分鐘,待動物恢復到正常的放電水平時,將針連接電子刺激器,設置好參數(shù)后(方式:正電流刺激,模式:連續(xù)單刺激,強度0.5mA,波寬:5ms,頻率:20Hz),刺激2min后停止,開始記錄。以停止電針后2min為一個時
9、間單位進行記錄,之后休息5min,重復電針刺激,再次以停止電針后2min為一個時間單位進行記錄,如此重復進行記錄,每只動物記錄10個時間單位。每只動物做非穴位(旁開5mm處)對照,也記錄10個時間單位。在以上記錄過程中應隨時補充38℃的溫石蠟油保持脊髓濕潤,維持動物直腸溫度在37~38℃,保持安靜,以減少周圍環(huán)境的干擾。每只動物記錄時,步驟②和③隨機互換順序。每只動物記錄完畢后進行組織學定位,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數(shù)據不予統(tǒng)計。 結果
10、:本實驗以放電波幅超過基線的20﹪為判斷標準,超過20﹪計為放電一次,共記錄到30個神經元放電符合標準。統(tǒng)計每個時間單位(2min)的放電次數(shù)。因為放電次數(shù)為計量資料,所以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統(tǒng)計每個記錄點在五個時相(對照A、手針B、手針非穴位C、電針D、電針非穴位E)的放電次數(shù),作方差分析,每組數(shù)據與對照A進行比較、手針B和電針D進行比較、手針B和手針非穴位C進行比較、電針D和電針非穴位E進行比較,放電次數(shù)顯著減少的為抑制,增多為興
11、奮。 手針B與對照A比較,表現(xiàn)為興奮的有18個(60﹪),抑制的有5個(16.67﹪),無顯著差異的有7個(23.33﹪);手針非穴位C與對照A比較,表現(xiàn)為興奮的有17個(56.67﹪),抑制的有3個(10﹪),無顯著差異的有10個(33.33﹪);電針D與對照A比較,表現(xiàn)為興奮的有17個(56.67﹪),抑制的有5個(16.67﹪),無顯著差異的有8個(26.67﹪);電針非穴位E與對照A比較,表現(xiàn)為興奮的有17個(56.67
12、﹪),抑制的有2個(6.67﹪),無顯著差異的有11個(36.67﹪);手針B與手針非穴位C比較,手針穴位效果明顯的有15個(53.33﹪),手針非穴位效果明顯的有2個(10﹪),無顯著差異的有13個(36.67﹪);手針B與電針D比較,手針效果明顯的有16個(53.34﹪),電針效果明顯的有3個(10﹪),無顯著差異的有11個(36.67﹪);電針D與電針非穴位E比較,電針穴位效果明顯的有2個(6.67﹪),電針非穴位效果明顯的有6個
13、(20﹪),無顯著差異的有22個(73.33﹪)。 以上結果表明,手針和電針足三里都能明顯興奮腰髓背角神經元,使其放電頻率升高(P<0.05);手針和電針非穴位的效應也是以興奮為主;手針和電針比較,手針的興奮作用大于電針(P<0.05);手針穴位與非穴位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而電針穴位與非穴位相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 結論:1手針和電針刺激足三里都能使腰髓背角神經元放電頻率顯著增加。 2手針
14、和電針相比,手針的興奮作用強于電針。 3穴位與非穴位相比具有相對特異件。 2形態(tài)學研究新生大鼠腰髓背根節(jié)神經元的形態(tài)學研究方法:新生Wistar大鼠12只,雌雄不拘,于生后第3天冷凍麻醉,進行灌流取材。左心室插管,先注入30﹪枸櫞酸鈉溶液5ml后,再繼續(xù)灌入2﹪多聚甲醛(溶于0.1M磷酸鹽緩沖液,pH7.2-7.4)30ml,預冷在0℃~4℃的條件下進行灌注。灌注完畢后將動物整體后固定2~3h,再用加入5﹪蔗糖的磷酸鹽緩
15、沖液沖洗3次,入冰箱4℃過夜。整體冰凍連續(xù)切片,切片厚度40μm,切片用中性紅染色。通過顯微鏡(NikonE600)和ImagePro軟件觀察連續(xù)腰髓脊神經節(jié)的形態(tài),統(tǒng)計各種形態(tài)細胞的數(shù)量和大小。計算方法用如下公式,計算到的各種細胞數(shù)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來表示。 神經節(jié)細胞總數(shù)=該神經節(jié)所有切片的細胞數(shù)之和×(切片厚度μm÷細胞平均直徑μm)結果:背根節(jié)細胞分大、中、小三種類型,顯微鏡下脊神經節(jié)內的細胞形態(tài)多為圓形,胞漿呈均勻的淡紅
16、色,細胞核不著色。大細胞較多,直徑20~30μm,占細胞標記總數(shù)的43﹪;中等大小的細胞,直徑10~20μm,數(shù)量次之(占36﹪);小細胞較少,直徑<10μm,(占21﹪)。經過統(tǒng)計,大細胞的平均直徑:28.24±3.26μm;中細胞平均直徑17.36±2.38μm;小細胞平均直徑:7.08±0.96μm,n=10。 通過對6例腰髓脊神經節(jié)連續(xù)冰凍切片的觀察,得到每個神經節(jié)內三種細胞的總數(shù):大型細胞946.83±118.51,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手針和電針足三里穴持續(xù)性效應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 電針足三里穴對失血性休克大鼠植物神經和心臟功能的影響.pdf
- 電針足三里對大鼠ir┐sp及細胞免疫的影響
- 睪酮對脊髓腰骶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的保護作用.pdf
- 阿片類藥物對大鼠脊髓背角神經元NMDA受體電流的影響.pdf
- 高頻電針刺激足三里穴對大鼠結腸動力的影響.pdf
- 白藜蘆醇對大鼠中樞神經元放電的影響.pdf
- 電針大鼠足三里穴對胃運動影響的中樞機制探討.pdf
- 大鼠麻醉狀態(tài)監(jiān)測及其對神經元放電的影響分析.pdf
- 電針運動大鼠足三里對血清自由基變化和骨骼肌JNK的影響.pdf
- 電針關元、足三里對亞急性衰老大鼠神經免疫調節(jié)的實驗研究.pdf
- 脊髓背角廣動力范圍神經元的早成分放電的功能調節(jié)作用.pdf
- 胍丁胺對大鼠海馬和穹隆下器神經元放電的影響.pdf
- 胃的外源性刺激對大鼠NTS和DMV神經元放電情況的影響.pdf
- 電針“足三里”穴對更年期大鼠下丘腦功能影響的研究.pdf
- 納絡酮和西咪替丁對電針大鼠足三里胃酸分泌效應的影響
- 針刺足三里對EEG影響的研究.pdf
- 鎘對雄性大鼠脊髓下腰段運動神經元的影響.pdf
-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對海馬神經元和皮層神經元生長的影響.pdf
- 植物雌激素三羥異黃酮對大鼠中樞神經元放電活動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