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潰瘍病的病原學與病理學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對發(fā)生在四川雙流某泥鰍場的泥鰍潰瘍病的病原學和病理學進行了研究。從發(fā)生潰瘍病的泥鰍皮膚和內臟中分離到一株致病菌,用這種致病菌的純培養(yǎng)物人工感染健康泥鰍證實該菌是泥鰍潰瘍病的病原菌。該菌為發(fā)酵型G<'->桿菌,氧化酶、H<,2>S、吲哚、脂酶、VP、甘露糖反應均呈陽性,能利用葡萄糖、麥芽糖等產酸;能在不含鹽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在兔血平板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β溶血,在普通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直徑0.8-1.5 um的

2、圓形菌落。根據細菌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及生理生化性狀,鑒定其為維里納氣單胞菌(A.veronii)。采用瓊脂平板擴散法進行了該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表明該菌對氟苯尼考、復方新諾明、頭孢氨芐(先鋒霉素Ⅳ)、氟哌酸、氯霉素、頭孢克肟、羅美沙星、阿奇霉素等均敏感,而對阿莫西林、磺胺異嗯唑、先鋒霉素等不敏感。 維罩納氣單胞菌對泥鰍有較強的致病性,通過毒力測定,其半數(shù)致死量為1.03×10<'7>個/ml,通過人工感染的病例發(fā)病特征與自然發(fā)病的

3、癥狀相似,主要表現(xiàn)在病鰍的表面以開始的白點或紅斑到隨后的皮膚形成潰瘍和穿孔為特征,發(fā)生的部位可在胸部、腹部和尾部的兩側,頭部后背側鰭條基部等處,以軀體兩側最多見,在一尾病鰍上少則有1-2處病灶,多的可達7-8處,有的病鰍潰瘍紅腫隆起高于鰍體0.2-0.6mm:有的穿通體壁,形成穿孔,暴露出體腔和內臟。病鰍伴有體表、鰭充血發(fā)紅,腹部腫脹,肛門紅腫外突等癥狀。尸檢肝、脾、腎等內臟器官充血、腫大,有的病例表面見出血斑點。腸充血、腫脹,腸腔內充

4、有大量氣體或含血的黃色粘液。病理組織學上,病鰍內臟器官表現(xiàn)為廣泛的充血、出血、變性、壞死、發(fā)炎等病變。肝表現(xiàn)為水泡變性和溶解壞死;腸道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脫落,固有膜、粘膜下層水腫、增厚;心臟心外膜增厚,疏松水腫,有較多的炎性細胞浸潤;脾組織離散,出現(xiàn)許多網孔,血管擴張、充血,有明顯出血,大量含鐵血黃素沉著;腎組織發(fā)生嚴重炎性水腫,組織間隙增寬,較多的炎性細胞浸潤,血管充、出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變性。在超微病理學檢查中,通過透射電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