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階級論”的文學批評思維是建國后十七年(1949-1966)文學批評的主導模式。這一批評思維的產(chǎn)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內部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契合中國革命實際的“階級論”思維最終取代了“五四”“人的文學”的“非邏輯性”和“非綱領性”;但同時,“階級論”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模式也具備一定的歷史適用性、時效性等特點和局限。
在對這一思維模式考察的基礎上,本文從對“十七年”文學批評中異質理念的批判論爭入手,分析“階級論”思維對這一時期文
2、學批評中異質理念的批判和整飭方式,進而呈現(xiàn)“十七年”文學批評和創(chuàng)作的最終走向,以揭示“階級論”為主導的“十七年”文學批評思維的歷史貢獻、基本矛盾和教訓啟示。文章以文學批評的“階級論”思維為主線,以它與“異質性”文學理念的具體關系為分析重點,深入探究“十七年”文學批判思維的內部邏輯,呈現(xiàn)“異質性”理念被批判、整合,最終走向被“階級論”所同化的歷史命運,以求展示出這一時段文學批評的復雜性、具體性和矛盾性。論文共包括緒論、正文和結語三部分,正
3、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主要綜述“十七年”文學批評的批判機制——“階級論”批評思維形成的歷史背景、必然性及歷史局限性。以“人的文學”為例可知,“五四”以來的現(xiàn)代文學批評充滿了的“非邏輯性”和“非綱領性”,既不具備統(tǒng)一人心的嚴密的方法論基礎和綱領性質,又沒有真正可以付諸實踐的物質土壤和人性要求;在當時艱難的民族解放道路中,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這一特點使得它必然被一種高度集中、高度組織化的文學批評綱領所代替,而“階級論”的批評體系恰好滿足
4、了這種需要。但同時,“階級論”的闡釋體系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它的“唯階級論”思想、階級斗爭為綱的線性歷史觀,以及強烈的排斥機制,都會給文學藝術的特殊性造成傷害。在歷史車輪的慣性作用下,“階級論”的批評機制延伸到了建國后,并迅速成為文學批評的主導標準。
第二章主要探討“十七年”文學批評的準繩——“階級論”的闡釋體系的具體內涵及表現(xiàn)方式。首先,無產(chǎn)階級立場和世界觀是“階級論”的核心,這決定了文學批評必須從一定的階級立場出發(fā),看待和
5、評價文學創(chuàng)作,其觀點必須符合基本的無產(chǎn)階級規(guī)范;其次,文學批評理念必須分清階級界限,以確保革命立場的堅定性和純潔性,這是“階級論”的保障。這一特點使得階級性成為作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先行理念,進而成為文學的“基本屬性”;再次,寫新人物、英雄人物等階級樣板,是“階級論”的文學使命。階級樣板的刻畫直接關系到創(chuàng)作者如何體現(xiàn)自己的立場和信仰的問題,它滲透著創(chuàng)作者的政治傾向和階級立場,是體現(xiàn)一個階級的政治理想和先進性的必然選擇;最后,工具論和武器論是“階
6、級論”的文學功能,這使得文學創(chuàng)作更多體現(xiàn)在為哪一個階級服務上。以上這幾點都是“階級論”行使其批判和整飭作用的準繩和底限。
第三章主要論述了“十七年”時期溢出“階級論”規(guī)約的“異質性”的文學理念,其中包括人性論、真實論、自由論三大闡釋體系。在“人性論”的闡釋體系中,巴人、王淑明、徐懋庸等人宣揚“人類共性”的文學理念,因而模糊了人性的階級界限;邵荃麟、胡風等人尊重人性的復雜性,因而干擾了革命階級的純潔性;陳伯吹、王愚等人的理念尊重
7、人的個性和“這一個”的獨特性,并執(zhí)著于探索人類心靈的秘密,因而以個性掩蓋了階級共性;錢谷融以其人道主義的文學標尺排斥了階級論的文學規(guī)范,嚴重遮蔽了文學批評的主流標準。在“真實論”的闡釋體系中,秦兆陽、陳涌、馮雪峰、劉紹棠、黃秋耘等人倡導以作家主體直面客觀真實和現(xiàn)實矛盾,從而使得“真實”獲得了超階級的屬性;阿垅、李何林等人以“真實”作為評價標準,以求溝通并解決藝術與政治之間的矛盾,卻反而混淆了政治與藝術的主次地位,取消了“政治標準第一”的
8、話語基礎。在“自由論”的闡釋體系中,胡風、蔣孔陽、馮雪峰等人重視作家的主觀體驗,從而摒棄了階級性的先驗立場;王西彥等人尊崇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天賦,卻忽視了創(chuàng)作的階級共性;胡風、石天河、黃藥眠、王若望等人公開質疑先驗世界觀對創(chuàng)作的決定作用,從而干擾了階級論思維對創(chuàng)作立場的統(tǒng)一。以上三類闡釋體系從不同的方面影響了階級論思維的正常運作,因而受到了廣泛的批判。
第四章闡述了部分批評家為抵制“極左”思維,進而對階級論理念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彌
9、補與調和。這些調和主要汲取了各種“異質性”因素中的有益成分,但卻無法從根本上緩和“一體”與“異質”之間的根本矛盾。在階級論與人性論的整合中,蕭殷、張光年、林默涵等人對階級性與人物個性進行了不同方面的整合,李希凡對階級性和人情進行了整合,但這些調和方式都使得人性成為階級性的附庸;在階級論與真實論的整合中,唐弢等人主張實現(xiàn)生活真實、感情真實與正確思想的滲透交織;鐘惦棐等人主張依據(jù)主題思想來選擇藝術上所需要的真實;茅盾等人主張以階級傾向性來判
10、定特定主題下的歷史真實性,但這些“真實性”的理念卻必須在先驗立場的約束下成立;在階級論與自由論的整合中,丁玲等人倡導到群眾中去落戶,在階級生活中培養(yǎng)創(chuàng)作體驗;侯金鏡倡導在共同的政治標準下,對不同作家作具體的分析,以實現(xiàn)統(tǒng)一世界觀之下選材的自由,但這些創(chuàng)作自由必須控制在創(chuàng)作的階級規(guī)范內。
第五章論述了“十七年”文學批評的發(fā)展方向,也即是“階級論”純化自身并最終走向極端化的發(fā)展趨勢,這種趨勢體現(xiàn)在種種“異質性”因素對“階級論”思維
11、的絕對轉化。在人性論向階級論的轉化中,階級論通過不斷的批判整合,最終實現(xiàn)了對人性進行嚴格的階級劃分,純化人性并凸出人的階級標志;在真實論向階級論的轉化中,現(xiàn)實生活被絕對的階級立場所控制,這突出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主義的“新舊”之分和以階級斗爭為綱反映現(xiàn)實上;在自由論向階級論的轉化中,“寫重大題材”獲得了絕對優(yōu)勢的地位,創(chuàng)作個性也歸于階級性。在這種轉化的歷程中,階級論實現(xiàn)了自身的純粹化,卻在絕對排斥“異質”的過程中孕育了顛覆自身的因素。最終,文革文
12、學批評實現(xiàn)了階級論的純粹化,它使得“人”的塑造樣板化并凝固為一種兩極模式;同時,它也實現(xiàn)了政治性與真實性的完全一致,階級立場與作家創(chuàng)作立場的絕對一致。
總的來說,“階級論”思維主導了“十七年”文學批評和批判的總體模式,它的存在有利也有弊。結語總結了“階級論”在實現(xiàn)文學創(chuàng)作中無產(chǎn)階級理想與信仰的統(tǒng)一、凝聚階級力量的歷史貢獻;同時闡述了階級論的文學規(guī)范與文學創(chuàng)作情感的普遍性豐富性、現(xiàn)實生活多面性、作家創(chuàng)作體驗個人性等方面的基本矛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一體與異質——階級論思維及其對十七年文學批評中異質理念的批判
- 論“十七年”時期《文藝報》的文學批評.pdf
- “十七年”時期文學批評文體研究.pdf
- 十七年文學批評中的合法性問題.pdf
- 論“十七年”時期《文藝報》的文學批評_21302.pdf
- 文學批評現(xiàn)狀與上海文學批評
- 論傳媒文學批評.pdf
- 時代夾縫中的異質性存在——“十七年文學”中的啟蒙主義話語研究
- 論禪宗思維方式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影響.pdf
- 論漢初文學批評
- 論別林斯基的文學批評
- 論韋勒克的文學批評觀.pdf
- 論胡適的文學批評觀
- 作為文學的批評——論哈特曼的文學批評.pdf
- 另類批評的風采——論沈從文的文學批評.pdf
- 論沈從文文學批評的視域.pdf
- 論梁實秋早期的文學批評觀.pdf
- 在借鑒與反思中的文學批評建設——論20世紀30年代的林語堂文學批評
- 論古代文學批評與書法批評方法上的異同
- 回歸自身與走向自覺的文學批評——論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學批評(19851990)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