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山東種植結構變遷及其影響研究——以美洲作物引種推廣為中心(1368~1949).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農業(yè)大國,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把農業(yè)一一特別是糧食問題作為頭等大事,古代就有“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重農思想。作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解決國人吃飯問題是歷代政府首先考慮的基本國策。當前及將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政府仍將把農業(yè)特別是種植業(yè),放在最基礎、最重要的位置。根據國際、國內需求,及時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是擺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 珀金斯教授認為,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有一個基本特征,即在技術停滯的條件下靠投入

2、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本,才導致糧食產量的提高。史學界許多專家都和珀金斯一樣,普遍認為中國在傳統(tǒng)農業(yè)時代沒有技術進步,明清時期農業(yè)技術開始停滯、并落后于西方的石油農業(yè)。誠然,明清之際,生產工具幾千年沒有發(fā)生多大改變;農藥、化肥沒有出現。那么,清代出現了歷史上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1753年,乾隆十八年,山東人口1200萬,1767年達到2563萬人,14年翻一番),什么原因使得人口增長如此之快呢?認為明清時期中國農業(yè)開始落后了,農業(yè)技術停滯不前

3、顯然是講不通的。 通過對明清時期農業(yè)發(fā)展的研究會發(fā)現,由于美洲作物的傳入,我國傳統(tǒng)的種植結構、耕作制度發(fā)生了巨大變遷,對社會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美洲作物的迅速推廣,使得可耕地面積增加和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這是清代人口急劇增加的根本物質保證。 因此,分析美洲作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傳播擴種的動因,研究歷史時期中新作物品種的引進推廣、種植結構變遷對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產生的影響,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對當今農業(yè)種植結構進

4、行及時調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是本研究選題的原因和意義所在。 本論文的內容和結構主要有五部分組成。 一、介紹山東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第一章)。 二、回顧明清以前山東的農業(yè)種植結構狀況,介紹中棉在元代傳入山東,引起衣被原料種植結構的變化,但是傳統(tǒng)耕作制度并沒有改變(第二章)。 三、介紹美洲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引入中國的時間、路徑,以及在山東傳播栽培的過程(第三章、第四章)。 四、分析美洲作物在

5、山東迅速傳播、擴種的動因(第五章)。 1、明清時期人口增長過快,食物需求量加大,從洪武二十六年(1393)山東人 口525萬猛增到同治元年(1862)的3400多萬人,但是人均耕地從順治十八年(1661)的8.43畝下降到同治十二年(1873)的2.79畝。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清世祖實錄》“山東人往來口外墾地者,多至十萬余”,巨大的人口壓力推動了高產、穩(wěn)產的美洲作物的迅速推廣。2、美洲作物中的甘薯、花生、馬鈴薯等具

6、有超強的耐旱、耐瘠薄性,適應以山東為代表的北方旱作區(qū)的土壤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這是外來作物能夠在山東推廣的前提。3、明清時期,政府倡導、官方勸種,也是美洲作物普及推廣的一個重要因素。4、清末民初新品種的引進、改良、推廣示范作用,是美棉迅速推廣的關鍵因素。5、清后期,國際國內商品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經濟作物棉花、花生、煙草等的大面積推廣,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在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口迅速增加,為美洲作物的推廣提供了足夠多的勞動力

7、,而美洲作物種植面積加大,為急劇增加的人口提供了必要的食物,兩者存在著一種天然的互動關系。五、探討了美洲作物的引種推廣引起的種植結構變遷和對經濟社會的巨大影響。(第六章、第七章)由于美洲作物的大面積推廣,原來的種植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物布局的變化,導致作物地位的升降。玉米、花生、甘薯等作物,形成了一種對小麥、大豆、谷子等傳統(tǒng)作物的排擠態(tài)勢。 美洲作物甘薯、花生、馬鈴薯等作物的適播期長,容易與小麥、谷子等傳統(tǒng)作物形成輪作復種,使“

8、兩年三熟制”耕作制度得到普及推廣,從而改變了幾千年來“一年一熟制”為主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復種指數,增加了糧食單產和總產。美洲作物具有很高的商品價值,1900年-1929年山東花生生產本地消費3-5%,鄰地消費5-10%,出口80-90%。由于花生的含油量高,代替了原來的芝麻油成為主要的食用油;甘薯的高產、穩(wěn)產(畝產2000-10000斤),《莒縣志》記載:“蕷薯,俗名地瓜,春夏皆可種,高卜沙地咸宜,今為重要民食?!泵髑鍟r期,在生產工具、

9、水利等技術沒有多大改進,化肥、農藥沒有出現的情況下,美洲作物的主要作用,一是改變種植結構,增加復種指數,糧食畝產量得到提高;二是開墾了山地、廢地,使得耕地總面積增加,糧食總產增加。民國時期美洲作物中的甘薯單產平均達到1289斤/畝,是其它作物的2-3倍(折干后),油料作物花生單產平均達到274.5斤/畝,而同期大豆的平均單產只有131.8斤/畝。 美洲作物的優(yōu)異特性和廣泛普及,使農民的獨立性增強,對地主的依賴性減弱。 山東1912年自

10、耕農比率69%,1937年為75%,25年間,山東自耕農的比率增加了6個百分點。這反映了一個重要信息,就是農民手中的土地正在分化。 明清時期并非農業(yè)技術停滯、農業(yè)落后了,相反,由于美洲作物的引進推廣,使中國人口達到有史以來最高速的增長時期,這是明清時期農業(yè)的最大貢獻,在沒有現代育種技術的傳統(tǒng)農業(yè)時代,新作物品種的引進推廣,是種子技術的核心。而其他技術相對停滯的時間,引種、推廣是傳統(tǒng)農業(yè)中最為先進的農業(yè)科學技術,也是傳統(tǒng)農業(yè)中最為活躍

11、的生產力要素。 本研究首次把明清時期美洲作物的引進,作為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來研究。論證了由于美洲作物引起的種植結構變遷及其對農業(yè)生產、經濟、社會的巨大影響。指出了明清時期的種植結構變遷,是一種誘致性技術變遷,是非常符合中國國情的技術革新,對中國農民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小農經濟的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我國近現代的農業(yè)種植結構、以及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分散型家庭農場型的生產關系奠定了基礎。明清時期,中國的農業(yè)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